青島有哪些測繪單位?
[甲級測繪單位]山東篇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單位名稱海底地形測繪資質: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單位地址海底地形測繪資質:青島市高科技工業園仙霞嶺路6號
郵政編碼海底地形測繪資質:266061
法人代表:劉宇中
資質證號:37001014
發證日期:2005年7月18日
業務范圍:甲級:海洋測繪。
乙級:大地測量:衛星定位、三角、大地測量數據處理海底地形測繪資質;工程測量:控制、地形測量。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單位名稱: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單位地址:青島市人民路2號
郵政編碼:266033
法人代表:韋昌華
資質證號:37001010
發證日期:2005年7月18日
有效日期:2010年7月17日
業務范圍:甲 級:工程測量海底地形測繪資質;地籍測繪。
乙級及以下: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編制:專題地圖(集、冊)、電子地圖 *** 。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
單位名稱: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
單位地址:青島市魚山路5號
郵政編碼:250003
法人代表:翟世奎
資質證號:37001015
發證日期:2005年10月17日
有效日期:2010年10月16日
業務范圍:海洋測繪:控制、海岸灘涂地形、海底地形(含掃海)、水下障礙物探測、海域界線測量。
測繪資質專業范圍有哪些
大地測量: 衛星定位測量;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位置數據服務;水準測量;三角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基線測量;大地測量數據處理
測繪航空攝影: 一般航攝;無人飛行器航攝;傾斜航攝
攝影測量與遙感: 攝影測量與遙感外業;攝影測量與遙感內業;攝影測量與遙感監理
地理信息系統工程: 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地理信息數據處理;地理信息系統及數據庫建設;地面移動測量;地理信息軟件開發;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監理
工程測量: 控制測量;地形測量;規劃測量;建筑工程測量;變形形變與精密測量;市政工程測量;水利工程測量;線路與橋隧測量;地下管線測量;礦山測量;工程測量監理
不動產測繪: 地籍測繪;房產測繪;行政區域界線測繪;不動產測繪監理
海洋測繪:海域權屬測繪;海岸地形測量;水深測量 ;水文觀測;海洋工程測量;掃海測量;深度基準測量;海圖編制;海洋測繪監理
地圖編制: 地形圖;教學地圖;世界政區地圖;全國及地方政區地圖;電子地圖;真三維地圖;其他專用地圖
導航電子地圖 ***
互聯網地圖服務: 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信息上傳標注;地圖數據庫開發
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建議
在開展地質找礦改革和發展大討論中,海底地形測繪資質我們在對十一五期間海洋地質調查工作調查的基礎上,研究了2011~2020年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建議。
一、“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總投入、總工作量
2006~2010年期間,我國海洋地質工作圍繞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油氣和水合物資源調查、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海砂資源調查評價等工作開展海上調查、綜合研究和實驗模擬工作。
(一)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重點開展4個1:100萬圖幅、1個1:25萬圖幅的調查工作和綜合地質地球物理圖件的編制工作。總的經費投入約26300萬元,已經基本完成2個1:100萬圖幅的調查工作和1:100萬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的編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
表1 2005~2010年海洋區域地質工作量統計表
(二)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
開展重點海岸帶地區環境地質基礎調查、主要河口濱外區地質環境監測、濱海濕地系統的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以及海洋地質環境演化的綜合研究工作,2006~2010的總經費投入為8700萬元。投入的實物工作量見表2。
表2 2005~2010年海洋環境地質工作量統計表
(三)海砂資源調查
開展我國近海海域重點區塊的海砂資源調查、開采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海砂資源探礦權設置規劃,已經完成了我國南海珠江口、東海舟山、黃海成山頭海域的海砂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正在開展渤海遼東灣的調查工作。“十一五”期間海砂調查工作的總經費投入共3400萬元。
(四)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調查
重點開展我國黃海、東海、南海海域的油氣、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工作。分別由地質大調查、油氣戰略選區項目、國家海洋地質專項支持,總的經費投入20多億。
(五)其海底地形測繪資質他
“十一五”期間國家海洋局“908”專項等開展了近海海洋地質環境調查和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總的經費投入約2.5億左右。大洋科學考察和資源調查中的海洋地質的投入部分在2~3億左右。
二、2011~2020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總需求
進入21世紀,地球科學已從陸地發展到海洋,成為海陸結合的“地球系統科學”。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科技競爭焦點。為了緩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困境,各國 *** 紛紛出臺一系列海洋政策,加強了對海洋的調查研究和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50年來,我國固體地球科學獲得長足發展,但重點一直在陸地,海洋則相當薄弱。我國的海洋地質工作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陸地地質工作,形成了“內向型”的地球科學格局,難以適應當今世界將地球作為整體系統研究的地球系統科學的新形勢。
隨著國家對海洋地質工作需求的增大,國土資源部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織者、承擔者,其管理職能應全方位覆蓋海洋這片“藍色國土”,應當成為國家海洋地質工作的主導者、組織者、承擔者,我們要依據國家社會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立足海洋基礎地質和礦產資源地質及生態環境地質,研究和制定國家海洋地質工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強化涉海機構的能力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戰略。
(一)2011~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需求
送入21世紀海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海洋經濟年平均同比增長率達到20%,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海洋區域地質基礎信息保障
迫切需要盡快完成我國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開展重點經濟區海岸帶和近海1:25萬的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完善我國海洋基礎地質信息,為國家權益、海洋軍事、資源保障、環境保護、海洋開發規劃提供所需的基礎資料。
2.油氣資源保障
迫切要求加大對我國近淺海海域油氣資源的探查,在新的區域和深部新層位(中生界、古生界地層)發現新的油氣資源,提高和穩定現有近淺海的油氣開發儲量,提高油氣資源保障能力海底地形測繪資質;迫切需要在深水油氣勘探和開發領域取得突破和新的發現,提高資源儲備和可持續開發能力,發展相應的勘探和開發技術;迫切需要加快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以及開發領域的試產工作。大力提高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程度,科學評價其對我國“后石油”時代的資源接續能力。大力發展水合物的開發技術研究,開展試產和環境影響評價;迫切需要開展海域淺層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評價技術研究,開展資源調查和評價,科學評價淺層天然氣的資源開發潛力,開展開發技術的實驗研究工作。
3.固體礦產資源保障
進行近海海域的沙礫石資源調查和評價,滿足沿海地區建筑、圍填海、海岸帶防護的需求。開展回填用沙-泥資源調查,科學評價海域沙-泥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海岸帶和近海的重礦物砂礦資源調查。開展以鈦鐵礦、金紅石、鋯英砂等為主的重砂資源調查,為資源評價、科學開采、海岸帶規劃、環境保護服務,科學規劃、防止無序開采造成的環境影響和破壞。進行大洋礦產資源調查。急需加快國際海域、大洋中脊的多金屬結核、結殼、熱液硫化物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為我國申請新的國家海底礦區服務,加快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工作。
4.海岸帶地質環境保障
2008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批準或出臺指導意見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共有11個,在原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遼寧沿海、天津濱海、黃河三角洲、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海南國際旅游島等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些戰略規劃涵蓋了沿海地區的產業布局、基礎建設、環境保護等重要工作內容。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急需突破資源保障和空間拓展兩個方面的瓶頸制約。一是大力開發海岸帶地區的資源,包括傳統的礦產資源、地下水、地熱和風能等新能源、海水和鹵水化工資源、海洋漁業資源等,亟需加強地質資源調查,支撐支柱產業發展。二是向海洋的空間拓展,大力發展港口和臨港工業、開發建設濱海新城、核電和重大涉海工程建設等。急需開展海岸帶地區的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和評價工作,為海岸帶建設和開發提供地質科學支撐服務。
目前我國海岸帶地區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①中大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工作薄弱,現有地質資料無法滿足海岸帶地區經濟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詳細規劃的需要;②海陸地質調查工作分離,在海岸帶地區存在較大的空白帶,特別是潮間帶地區,是目前海洋工程建設、圍填海的重點范圍,但基礎性地質工作嚴重不足;③海岸帶地質環境惡化和地質災害頻發,應引起極大的關注,海岸帶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建設迫在眉睫;④海岸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有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脫離海岸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不具備可持續發展基礎;⑤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程度低。一方面是地質資料為地調單位所有,對管理部門的技術支撐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地質調查工作目標服務性不強。
因此,開展以重點經濟區帶為核心的海岸帶地質環境調查、地質災害監測、地質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十分迫切。繼續在“十二五”的上半段完成海岸帶地質環境中比例尺調查工作,推進重點區的大比例尺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整合歷史資料,開展海陸聯合編圖,盡快提交國家和地方一批應用性強的基礎地質圖件,為海岸帶建設規劃和環境保護提供支撐。
建立海岸帶地質災害監測體系,開展地面沉降、海岸帶侵蝕、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地震、滑坡、風暴潮、海水入侵等多種類型的地質災害的監測,開展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開展全球變化對海岸帶地質災害影響評價和應對機制研究,減輕海岸帶地質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5.海洋地質調查研究能力保障
應繼續大力發展海洋地質調查和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和解釋、信息系統建設等多種技術 *** ,在海洋地質調查海區范圍、工作內容、深度和精度等多個領域突破。
積極推進海洋地質裝備能力建設,包括加快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的建造和更新,加快海洋調查儀器裝備、海洋測試分析設備以及海洋地球物理資料處理和解釋設備和軟件采購和引進,大力提升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的能力。
6.海洋地質科學發展
繼續探索海洋地質科學的重大科學問題,在我國海域和鄰近地區的海洋地質演化和資源環境效應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有重大突破,引導海洋能源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災害防治,以及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二)社會經濟發展對海洋地質調查的影響因素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海洋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海洋地質工作的發展,需要各部門強化海洋地質工作意識,加快海洋地質調查工作進程。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洋地質工作也會向精細化、專題化的方向發展。國際上,各國海洋地質工作的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如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已經在20世紀80~90年代基本完成海域的1:100萬的海洋區域地質調查,以及陸架區的1:25萬的調查工作。目前階段的海洋地質工作主要是開展專題性的調查工作,如油氣資源調查、精細海底地形測繪、海洋災害調查、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海底生境調查,以及地質災害監測等等。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海洋地質調查技術也得到長足發展,新的技術 *** 的應用帶動海洋地質科學的發展,如深海鉆探、海底觀測計劃、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等等。其次,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類活動對海岸帶地區的影響日益加強,對海岸帶脆弱的地質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使得海洋環境趨于惡化,海岸帶地質災害不斷加劇。同時,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使得人類和經濟對海洋地質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和生命財產的損失不斷加劇。因此海岸帶和海洋的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等工作內容在海洋地質工作中比重逐年加大。
(三)2011~2020年完成海洋地質調查所需的經費
據測算,海保工程總體實施方案除了2008~2010年已經開展的工作外,在2015年前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包括油氣資源調查、區域地質調查、海砂資源調查和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等)尚需國家投入70億元的調查費用和20億元的裝備建設費用。在這一方案中,對海岸帶地質工作投入的工作量與實際需求相差較大,而且水合物調查工作沒有在這一方案中考慮。因此綜合考慮,“十二五”期間海洋地質工作的調查研究經費總量應安排在90億左右(這里尚未考慮對大洋礦產資源調查的投入)。并應在“十二五”期間全面落實20億元的裝備建設費用,加快裝備能力建設。
2016~2020年繼續開展以海岸帶為主的中、大比例尺海洋礦產資源和環境地質調查、開展油氣和水合物資源調查,考慮到已有的工作程度,調查工作應以重點區帶、油氣等專題調查為主,“十三五”期間的調查研究經費投入應保持50億元左右,裝備建設費用應維持20億元的水平。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海洋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軍事、科技競爭的焦點。為了緩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困境,各國 *** 紛紛出臺一系列的海洋政策,加強了對海洋的調查研究和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據測算,中國落后于發達海洋國家約20年,我國海洋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國與相鄰或相向的7個國家都存在疆界爭議,要盡快改變這種現狀,唯有加強海洋地質工作。
(一)海洋地質工作相對滯后
隨著國家對海洋地質工作需求的增大,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強海洋地質工作,相繼開展了126、215、118、420、429、920、908及地質大調查專項等,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受到國家重視。但與國家的需求和其他涉海系統相比,國土資源部門海洋地質工作發展速度慢,隊伍規模小,投資所占比例和裝備水平偏低。特別是許多國際重大海洋地學計劃和海洋地學項目包括國際海底和極地的項目,我們大多處于邊緣地位。
(二)人才隊伍規模不足,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土資源部門從事海洋地質工作的隊伍遠遠不能滿足全國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要求,僅有兩個海洋地質調查單位——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千余人的隊伍、陳舊的裝備遠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人員隊伍建設受到嚴重束縛,與目前承擔的地調科研任務和今后需求嚴重失衡,急需增加人員隊伍的編制,加快人才引進和隊伍建設,才能基本滿足地調科研工作的需要。
此外,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學科領軍人才的不足,而且高技能的海洋調查專業人員、數據處理解釋人員、測試分析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也嚴重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對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完成地調科研任務造成嚴重影響。當前急需加快高端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加快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三)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嚴重不足
目前,海洋地質調查機構均存在海洋調查船和調查裝備總量不足、技術手段不全、現有裝備老化與海洋地質調查任務居高不下的突出矛盾。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例,目前僅有1條600噸的海洋地質調查船,而每年實際開展工作租用的調查船10~18條,調查平臺嚴重不足。主要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設備也一般為單臺套,備用設備不足,調查保障能力弱。并且沒有開展油氣資源調查的綜合地球物理調查船和裝備以及海洋工程鉆探船,也缺少新的技術裝備,如海底地震、大地電磁、灘海地震、水下可視、深水遙控調查裝備等。急需加快調查船和船載裝備的建設;此外,設備更新改造沒有固定的資金渠道,沒有常態化的更新改造經費保障;特別是目前調查研究經費中對設備更新的控制過緊,在缺少其他經費來源和保障的情況下,又不準許安排必要的海洋調查裝備的更新、維護費用,缺少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能力。
(四)基地建設嚴重滯后問題
目前,海洋地質調查單位科研基地空間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和學科建設。同時,隨著人才隊伍逐步擴大,對辦公和科研用房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十二五”期間上述需求和資源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急需加快基地建設,包括研究和實驗基地的建設、調查船用碼頭的建設以及職工住房建設等。目前,基地建設的首要困難是建設用地和資金問題。還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例,該所現只有18畝土地,辦公和科研空間嚴重不足。突出反映在專用調查設備實驗室、分析測試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模擬實驗室、巖土工程實驗室、地震處理和解譯實驗室、海洋地質數據信息中心、地質樣品庫、圖書資料館、科普實驗館等方面的空間嚴重不足。
四、加強和改進海洋地質調查工作改革和發展建議
結合國家海洋地質工作形勢、部和局海洋地質工作管理現狀、海洋地質研究所發展現狀和需求,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一)切實推進國家海洋地質工作的統一部署
國家海洋局為國土資源部管理的專業局,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管理的直屬局,國土資源部有條件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海洋地質工作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和協調,深化體制改革,并推動海洋地質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部、局應站在國家高度上統領海洋地質工作,明確地調局對海洋地質工作的統籌和組織實施。基于我國的海洋地質工作起步晚,基礎薄弱,部和局應從戰略高度將海洋地質工作上升為國家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大力氣研究推進機制和體制創新,加強地質調查隊伍的能力建設,并將隊伍的能力建設作為推動全國海洋地質工作發展的基礎。此外,還要做好對全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隊伍的協調工作,加強聯系,密切溝通,通力協作,務實推進。
(二)國家和地方 *** 應加大對海洋地質調查的投入
海洋地質調查工作投入高,對裝備的要求和人員資質的要求高,國家應該以公益性經費的投入為主。在海岸帶地區開展的大比例尺環境地質、工程地質調查、以及海岸帶地質災害監測,地方 *** 也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投入。建議國家要與地方 *** 協調,在“十二五”期間地方對海洋地質工作的投入應占國家總經費投入的20%左右,“十三五”隨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求加大,地方 *** 對海岸帶地質工作的投入要適當增加,應達到總工作費用的25%~30%左右。
(三)加強海洋地質調查人才隊伍建設
部、局應制定海洋地質調查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合理調整人員編制,加大人員隊伍編制數,加快人才引進工作,及時制定和出臺人才隊伍建設的鼓勵政策和機制,創造引進人才的條件。一是制定人才隊伍規劃,爭取國家長期穩定的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支持,特別是對沒有納入創新體系的海洋單位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獲得支持;二是人才隊伍建設必須依托地調科研項目,制定相應政策,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如在重大專項中允許一定比例的項目研究經費可用于設立人才引進的開放課題,預留人才引進的經費渠道和條件,在國家預算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加強隊伍建設和引進;三是加強后備人才的培養。推動研究生院的建設,制定相應政策保證局屬和部屬科研單位可以通過研究生院進行招生。同時,應加大力度推進國土資源系統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設。切實提高人才隊伍綜合實力,建成一支高素質、綜合性的海洋地質調查專業人才隊伍,以適應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發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動基地建設和能力建設,解決發展瓶頸
海洋地質調查船只和基地裝備投入大,僅靠通常的地質調查裝備更新資金,難以解決,需要專項爭取國家大型裝備(如調查船舶等)的建設資金投入,加快海洋地質調查裝備建設,并形成長期穩定的使用維護資金投入機制,進行設備修購更新。同時,要爭取國家政策,適度放寬設備投入在項目經費預算中的比例。制定依托項目進行建設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在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建設方面的投入。爭取國家對野外地質科學實驗站的穩定投入,保持國家對地質調查工作經常性投入經費的穩定增長。
(五)提高海洋地質調查能力,加快海洋地質調查機構建設
建議部、局加強對沿海經濟建設的服務能力,深入研究海洋地質工作的規律和需求,加快落實“北方海洋地質調查中心”建設的相關規劃、政策和保障措施,在調查船、裝備建設和人員編制方面給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政策和資金支持,推動青島海洋地質地調中心的建設,為局協調開展全國海岸帶地質工作做好支撐。同時,切實解決限制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發展的基地建設問題,特別是應大力支持和幫助協調、推進基地建設項目立項和建設用地工作。還要積極推動國家實驗室、部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多種渠道和途徑解決調查能力和資料、數據處理能力建設問題,形成持續發展能力。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10年54期,作者與余養力、朱耀琪、王希凱、秦嶺合作撰文)
評論已關閉!